找到相关内容6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——摄论师的三性思想

      1、九门解与七门分别   唐代佛学家由于受到新译唯识的刺激,同时对唯识典籍的三性思想进行不断地归纳与概括,从而出现异说纷纭的解释。遁伦《瑜伽论记》记载文备有“九门解”、...分别”⑦,后二书是对三性义进行综合解释,前二书是综合各种三性的说法。   遁伦《瑜伽论记》①曾列文备对“三性”有九门解:   备云:凡辨三性经论不同,且略分别作九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3861391.html
  •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、行佛性——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

    他从回国时感到非常困扰,因此想回避“毕竟无性”,却受到戒贤严厉的责备。《瑜伽论记》说:   三藏云:八卷《楞伽》第二卷辨五种性:三乘定性,为前三人,四、不定性,五、一阐提。...。   《瑜伽论记》此段话有多处不通,最初《法华秀句》的引文比较通顺:“《大庄严论》第二卷云:无佛性人谓常无性。欲来之时,诸大德论无性人,云:若至本国,必不生信,愿于所将论之内,略去无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2961689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八)

    ”,如:《瑜伽论记》卷十三:正性亦名圣性,乃针对凡夫性之称为邪性,而入见道位时则舍邪性而得正性,能远离当受之无边生死。12  (2)得法性发心  已入正性离生,名得法性发。  所谓得法性发心:是菩萨已...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,谓诸外道,或全无衣,或坏色衣,或涂灰等增上外道。  30.印顺导师,《唯识学探源》(台北:正闻,民81年3月),页128~129。  31.遁伦集撰,《瑜伽论记》卷十一(下)(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568461.html
  • “壶中人”故事的演化─从幻术说起

    ( Brahmacārin ) 乃婆罗门 ( Brāhmapa ) 四时期之一。《瑜伽论记》上说:「梵者,西国言;此翻为寂静,谓涅盘也。志是此方语;志求于梵,故云梵志」。[27] 又,《法华文句记》上...面」字;「当」应作「尚」;「池」即「洗」。  27. ( 唐 )遁伦集撰,《瑜伽论记.论本》十九上,同前引书 ( 论疏部三 ),第42册,卷1828,页732上。  28. ( 唐 )湛然述,《法华文...

    张静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2470782.html
  • 佛教的生死观

    由于有此杂染有漏之业,牵引招感世间苦果,使生死相出现,并长时相续不断。这就是无明和我法执著为生死作增上缘的主要原因。《瑜伽论记》卷四十二说:   出家之人多由见故流转生死,在家之人多由爱故流转生死。...大正藏》卷6,页710下。   [3] 《瑜伽论记》卷四十二,《大正藏》卷42,页804下。   [4]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十五,《大正藏》卷43,页516中。   [5]《唯识三十颂》,《大正藏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480110.html
  • 中朝佛教关系

    时任缀文,始终参与其事,为奘门四上足之一。著有《瑜伽》、《唯识》等论疏记(均佚)。圆测,原为新罗王孙,自幼出家,慧解焕发,于贞观初年来长安,唐太宗爱其明敏,赐以度牒,令住元法寺,学通《毗昙》、《成实》。贞观晚年,玄奘三藏西游返国,一见如旧,遂从受学,通达《瑜伽》、《唯识》诸论,后被召为西明寺大德。圆测门下突出的新罗学者,有胜庄和道证。胜庄早年入唐,后为唐京大荐福寺大德,晚年参与义净译场任证义。著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5343815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四)

    一段,《瑜伽论记》引文备之意说是在解释“心意识”之意,也就是末那识。通过上面的论述,笔者认为并非是在解释末那识,与前六识为依止、为建立的阿陀那识,并不是指“意”,而是指“心”,也就是后来唯识学所说的本...眼耳等根,虽有生灭,但不能作识的开导用,只有精神性的意根才能令识生灭相续,无间认识诸境。所以,识之能相续不灭缘虑诸法,即是因为有意根作其“无间灭依”。  (二)《解深密经》对识的解说  随着瑜伽唯识学的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0.html
  • “唯识观行”与思惟结构之改造

    然判定是否获得“转依“,是否由“加行位”转至“通达位”,或由“胜解行住”晋升为“极欢喜住”,是依“净胜意乐”的产生与否来决定的。《瑜伽论记》卷十八云:「初得无分别智名胜意乐。」[iii]故“极欢喜住”...摘要:本文主要探究《瑜伽师地论?菩萨地》“摄抉择分”之止观思想及其具体操作方式,尤其强调最初心态之建立(即菩提心),以及对空性的体验(即法假安立)。此种止息妄念、抉择生慧的操作过程或可视为一种思惟结构之...

    孔祥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349730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五)

    对此段经文所说之“识”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,道伦《瑜伽论记》也是如此。近代的唯识学家们对经文所说之“识”虽有解说,但其说法都未得到统一,如韩清净先生在《〈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〉略释》中即认为是指眼耳等...(四)“唯识所现”与意识  在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中,慈氏菩萨请问佛陀“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,彼与此心当言有异、当言无异”时,佛陀回答说:  “当言无异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识故。善男子!我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944129.html
  • 瑜伽师地论导读

    次第与七言四句颂摄之,共三十六颂半。  (4)《瑜伽论记》 四十八卷 循伦法师集(大正藏四十二)。  (5)《瑜伽论问答》七卷 增贺造(大正藏六十五)。  (6)《瑜伽师地论分门记》六卷 法成撰、智慧(...瑜伽师地论导读〉   --- 释惠敏 〈瑜伽师地论导读〉 收录于 《中观与瑜伽》 ( 台北: 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, 1986 ,pp. 121-136 )   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747358.html